您的位置:首页 > 滚动 >

破局柔性智能制造,提高产业链核心掌控力

2023-08-13 07:16:33    来源:文汇
▲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有限公司。 (受访者供图)

制造业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。上海在制造业领域富于底蕴,但也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。基于本地的技术、人才和管理优势,借助数字化手段,提高产业链关键领域的掌控力,这可能是上海制造的破局方式。而一家中等规模国企留下的探索故事,值得借鉴。

作为五代液晶面板的核心器件——彩色滤光片(彩膜)的供应,关系到整条产业链能否正常运转。过去十多年,一代代智能终端接续涌现,产品形态天翻地覆,在骤变的市场环境下,上海仪电(集团)有限公司旗下上海仪电显示材料有限公司始终以龙头供应商的角色,服务和支撑着整个行业。作为上海智能工厂标杆,它的成功之道,就是以不懈的创新与数字化,锤炼核心竞争力和应变力。


【资料图】

走出 " 舒适区 ",撑起整条产业链

液晶显示生产线以玻璃基板的尺寸为依据分类 " 断代 ",其中,五代线对应的是 1.1 米 × 1.3 米的基板。仪电显示材料是我国首家五代面板配套彩膜制造商,也是国内液晶显示关键材料国产化布局的骨干力量。由于产能和效率牵动着整条产业链,仪电显示材料部署了 23 条自动化生产线,能够日夜不停运转。由于这些设备无须人工干预,因此,在总面积超过 3 个足球场的无尘车间里,一线操作人员甚至还凑不齐一支足球队。

生产线的无人化,只是这家公司智能制造实践的一个侧面。其最核心的 " 数字化能力 " 潜藏在自动化设备背后。为了服务各类客户,仪电显示材料不仅要靠全自动化设备,构建起强大的产能,更要利用智能化技术,让固定的设备具备超高的柔性制造能力。总经理王群告诉记者,目前,他们彩膜产品的应用范围,小到智能牙刷上的迷你屏,大到 34 英寸显示器;分辨率从低端的 90ppi,到 400ppi 的全高清面板……总体上,其产品线覆盖了我国中小尺寸液晶面板行业的全部类别。

对自动化制造而言,标准化、规模化才是 " 舒适区 "。一旦要强调柔性,也就是满足小批量、多品类、个性化的制造需求,设备效率和管理复杂度就会以几何级数上升。在仪电显示材料公司,其流水线目前每月要在近 100 个品类的产品之间进行密集切换。总体上,该公司迄今已累计推出过 800 多款机种、1100 多个型号的产品。

事实上,基于自主创新和数字化形成的柔性制造能力,帮助仪电显示材料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以及上海十大标杆智能工厂等荣誉。更重要的是,这也让他们能突破瓶颈,与整个行业和市场一起进步。

" 旧设备 + 新思维 " 探路制造业未来

仪电显示材料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实践,是主动作为与市场倒逼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2008 年建成投产的仪电显示材料,原先主要为笔记本电脑屏幕作配套。但 2016 年前后,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火爆,越来越多订单转向中小屏幕。过去,一大张彩膜可用于 15 台笔记本,但在可穿戴设备上,则最多可用来制造 3000 块小屏。因此,仪电显示材料公司拿到的订单变得碎片化,其单一工单的批量从原先的 15K 快速下降到 1.5K ——也就是说,产品切换的频次提升了 10 倍。

每次切换产品,都要对设备、材料、工艺等作调整。其间,相关流水线不得不停下等待。粗略计算,仅仅由于频繁切换产品,产能就会损失 20% 到 30%。这不仅关系到产业链的稳定,也会大幅降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。

这次市场之变,本质上是制造业越来越强调个性化、定制化、时效性。企业要想生存,就必须给出有效应对。面对挑战,仪电显示材料下定决心,开启自我革命,在不大幅增加投资、升级设备的前提下,经过深入分析和自主规划,借助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等,构建智能制造系统,获得数据驱动、智能感知、高效柔性的制造能力。

经过升级,仪电显示材料的产品切换从国企主要靠人,变为靠机器——基于大数据,系统可自动为新产品确定工艺参数,不仅使产品切换的耗时从 4 小时缩短到 2 小时,更因为制造过程更加可控可靠,免去了此前必须对切换后的首件产品做质检的流程,仅此一项,就能让整条生产线省去数小时无谓的等待。

新的智能排程系统,也为消除流程冗余、提升生产效率作出巨大贡献。过去,生产线该如何配置产能,全都系于计划员的经验。但因为产品类别剧增,排程复杂度陡升,人越来越难以应付,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则让企业游刃有余。

经过几年摸索,仪电显示材料的数字化之路越走越宽。即使订单越来越碎,但 " 旧机器 " 依靠 " 新思维 ",不仅止住效率损失,整体产能反而提升 20%,突破了设计上限。

" 以我为主 " 背后的创新突破

仪电显示材料的数字化变革,不是由第三方咨询公司推动,而是 " 以我为主、自我驱动 ",这是它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。

一方面," 以我为主 " 的数字化,深深扎根于生产一线,对痛点的把握精度、对业务的理解深度都要胜出一筹,同时,对企业能力的提升也更加直接。事实上,公司当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团队,脱胎于原先的电脑和网络维护部门,经过几年锤炼,已极具执行力。

另一方面,当遭遇阻力时," 自我驱动 " 的数字化转型,也让企业能拿出更大决心,冲破阻力。仪电显示材料公司一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排程时,曾因数据收集不足、机器学习深度不够,生产效率不升反降,但管理层顶住压力,终于迎来柳暗花明。

当然,最关键的成功之道,是蕴含在 " 自我驱动 " 背后的创新开拓精神。仪电显示材料公司向来有创新的传统,其研发投入强度多年间保持在 9% 左右的高水平。十年前,他们曾依靠自主创新,实现了国内显示材料关键技术的突破;而近年来的智能制造变革,可以说是这种创新精神的再次闪光。王群告诉记者,实际上,推进数字化的根本动力,是整个团队对于突破自身瓶颈、超越产能极限的追求。

当前,仪电显示材料公司的数字化变革还在延续——他们希望能借助深度学习、数字孪生、5G 等新技术的应用,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,从而将智能制造提升到 " 智慧制造 ",并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能更加深度融合。

实际上,这也是上海制造谋求的转型方向。不久前发布的《上海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提出,未来 3 年,将围绕重点行业推进数字蝶变、强链升级、企业成长等六大行动、22 项措施,包括打造 10 条在细分领域具有主导力的标志性产业链,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,建设 20 家标杆性智能工厂等,从而努力打造高端制造增长极,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

作者:张懿

编辑:施薇

* 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
精彩放送